新聞中心
人民幣升值帶給出口企業是福是禍? |
【作者/來自】網站管理員 【發表時間】2014/7/18 【點擊次數】798
|
截止到2007年10月10日,人民幣與美元官方中間價格為7.5115,今年人民幣累計升值達到3.9%。2006年升值幅度為3.24%,今年人民幣的升值幅度明顯快于2006年。鑒于國際形勢和人民幣走勢,人民幣匯率升值可能再現“加速跑”,人民幣的升值已經成為出口企業沉重的包袱,甚至談“匯”色變。(10月14日中國經濟網) 自2005年7月實施匯率改革以來,我國的貿易順差如雪球一般愈滾愈大,不斷創出新高,2007年上半年,貿易順差比2006年同期增加83%,達到1125億美元。經濟學教科書中有關人民幣升值抑制企業出口的經典理論對我國似乎毫不適用。盡管我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很快,然而,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受到波及****的是紡織、家電、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四川長虹和美的電器2006年的匯兌損失說分別達到7706萬元和4702萬元。 那么,人民幣升值帶給出口企業是福還是禍呢?盡管有很多種說法,但有一點卻是大家十分清楚的,出口企業為國家的匯率改革付出了代價,因為人民幣升值會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削弱它們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其實,這些年來,人民幣升值一下子讓許多出口企業明白了,企業間的競爭其實就像打牌一樣,手里拿著一堆小三小四,全都加起來也不如在手里放幾張決勝千里的王牌,F在,不少的出口企業就陷入了這樣的被動局面。但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困難當頭,才讓很多人發現,原來光靠打價格戰的不行的。 過去,很多出口企業依靠相對低廉勞動力成本,雖然拿下了一個個世界****,廉價的中國商品敲開了一個個海外市場的大門。但是,面對海外市場上力量強大的競爭對手,國內不少出口企業實際上一直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市場由對方掌握,價格由對方決定,我們辛辛苦苦,結果只掙了一點加工費。例如全球每3件出口服裝中就有一件是中國制造,但是這些服裝的價格卻十分低廉,“8億條褲子僅能換一架飛機”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其實,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我們要進行客觀分析,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化解。比如,適度升值雖然會對出口造成一定沖擊,但要看到我國出口產品尤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是很強的,即便人民幣升值10%,也不能從根本上動搖這一優勢。再說,升值可以促使企業將壓力轉變為動力,通過挖潛革新來提升競爭力。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在出口結構與我國大致相同的東南亞國家的貨幣紛紛大幅貶值的情況下,我國出口貿易仍然取得了驕人的增長業績,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當然,對部分出口企業來說,在國內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出口甚至可能成為企業銷售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面對人民幣升值,很多企業都采取了積極的對策。當前,在國內大部分汽車出口產品的利潤率降至10%以下的情況下,出口汽車要么維持原價降低利潤來保證現有的市場,要么漲價來維持現有的利潤率,兩種選擇都會使出口汽車有所損失。相比之下,在出口國直接建廠生產是****的選擇,即可以通過降低成本來規避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減少,又可以省去昂貴的運輸費用。在過去的兩年中,國內包括奇瑞、吉利、華晨、長城在內的自主品牌已經開始加速海外生產基地的開拓。 海關總署預計,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可望達到1758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4%,凈增3300多億美元,其中出口約9630億美元,增長27%,進口約7950億美元,增長20%。我國有望在今年底出口總額超過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诖,在外貿進出口總額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我國許多企業正在通過努力,希望提升“中國制造”的聲譽,使其成為高質量“中國制造”而不只是低廉“中國制造”的同義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料加工,來件裝配”為代表的加工貿易使我國外貿擺脫了幾十年的停滯,迅速飆升,F在,國家鼓勵出口企業多參與附加值更大、技術含量更高的一般性貿易。 分析人士指出,要應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造成的沖擊,僅憑企業想招應對還不夠,政府有關部門也應加強引導、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規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出口企業的自身實力才是根本所在。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我國出口企業,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自覺地由被動變主動,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也許,這樣的改變只是****步,但卻是關鍵的一步。這也是人民幣升值帶給出口企業較有價值的改變。六安繡花廠 |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