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加工貿易政策動態調整 出口加工企業如何轉型 |
【作者/來自】網站管理員 【發表時間】2014/7/18 【點擊次數】728
|
日前,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2007年第44號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新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已于8月下旬起正式開始施行。引人注目的是,新政策中針對東部和中西部的加工貿易實行差別政策,引導出口加工企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轉移。商務部負責人指出,為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分類管理,根據國家宏觀調控和國際市場變化,以及產業政策要求,我國今后每年都將動態調整禁止類商品目錄和限制類商品目錄。圍繞與此相關的問題,天津日報《經濟周刊》特邀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副教授謝娟娟和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貴作客咖啡會客廳,對此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討。 《經濟周刊》:從2007年8月23號開始,我國開始實施新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它涉及到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您認為,此次新目錄的出臺是基于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今后每年都會進行動態調整的動因是什么? 張貴:此次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政策調整,旨在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減少貿易摩擦,促進貿易平衡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每年都要對商品的稅號進行調整,由此每年發布管理目錄,以便企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對未來趨勢的預知。 謝娟娟:44號公告頒布的主要目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督促東部地區進行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是把部分高污染、高能耗和低技術水平(“兩高一低”)的加工貿易企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不再審批被列入限制范圍的加工貿易企業,實現我國產業和貿易結構的“調整”與“轉移”。有利于緩解當前能源緊張、環境問題突出和資源相對短缺等矛盾。 《經濟周刊》:本次新公布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有什么特點?新政策在管理方式上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 張貴:此次政策與以往的****不同點是采取了東中西部差別政策,即東部地區新設立的外貿企業,不予批準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業務。東部被列入限制類目錄的產品,必須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而被列入禁止類目錄的,被取消保稅資格,只能用一般貿易方式進口產品。但中西部地區A類和B類加工貿易企業,則可以繼續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空轉”管理。A類、B類企業是按海關分類管理標準劃分,依法經營、無走私違規行為的加工貿易企業。 謝娟娟:2007年以前的限制類商品主要是按限制進口的方式管理的,而新增商品主要是按限制出口管理的。此次實施的出口貿易新政策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經濟周刊》:正如兩位剛才所言,在此次提出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中,針對東部和中西部政策有所不同,為什么會出現政策上的差異?東部和中西部的城市分類是怎樣區分的? 張貴:這種政策上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東西部加工貿易發展的失衡。據統計,2006年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出口額僅占全國的2.6%。目前我國東中西地區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傳遞和轉移機制。所以,此次政策出臺也旨在支持中西部地區建設承接東部地區加工貿易轉移的集中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謝娟娟:此次政策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其他的21個省市區都被列為中西部地區。 《經濟周刊》:結合天津的自身情況來看,本市的出口貿易結構呈現怎樣的特點,加工貿易占據了其中怎樣的比重?此次新目錄的出臺以及今后每年的動態調整會對本市的出口加工貿易帶來怎樣的影響? 張貴:加工貿易是天津市對外貿易中較主要的貿易方式之一,也是天津市外貿發展的一個亮點,隨著入世以來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世界上很多的知名的跨國公司相繼落戶開發區,帶動了天津市整個加工貿易的出口。我認為,新目錄的動態調整有利于本市出口商品結構的轉型升級;有利于以大公司和集團為核心,由大批中小企業進行加工配套的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增強配套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使加工貿易出口增值率穩步提高。 謝娟娟:天津的出口貿易結構與全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特點基本一致。2006年,天津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581.6億美元,加工貿易增值率遠遠高于全國水平。天津的加工貿易得益于以跨國公司為龍頭、大批中小企業進行加工配套的產業集群的形成。這次新政策的出臺,會進一步促使天津市重點支持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冶金、能源環保、生物醫藥、輕工家電、紡織服裝等產業開拓國際市場,培育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產品。 《經濟周刊》:新政策的出臺給出口企業帶來的壓力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專家認為,新政策的出臺緊縮了眾多出口企業的“銀根”,尤其是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小型企業來說,您認為這是新政策給出口加工企業帶來的****壓力嗎? 謝娟娟:此次新政策的實施確實緊縮了部分企業的“銀根”,短期內會給一些企業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但從長遠來看,我認為企業面臨的****壓力是如何轉型和升級。因為,新政策直接體現了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這樣一種思路,一種促進轉型升級的信號,迫使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增加對自主知識產權的要求,轉變生產和經營方式,增加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張貴:新政策給出口加工企業帶來的壓力對東中西部企業而言是不同的。對中西部,這次政策調整創造了很好的機遇,對東部地區來說,在理論上說,保證金臺賬由“空轉”管理改為“實轉”管理,企業運行成本增加,而且會大大影響企業的資本周轉,提高開展加工貿易的門檻,對加工貿易將起抑制作用。 《經濟周刊》:對于出口加工企業來說,其升級轉型是勢在必行的,但也困難重重,出口加工企業應當如何轉型上路,在過渡期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張貴:首先是要變壓力為動力,要客觀地看待這次政策調整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其次就是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從技術、產品和行業都要有一個長遠打算,加快升級步伐,主動應對比消極等待要強。對于企業來說要用好用足政策,目前限制并非禁止。企業可以借著政策調整,實施企業中西部轉移,有條件的進入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第二,較為重要的是企業要盡快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研發投入,向自主設計、自主品牌的方向發展,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向質量效益型生產轉變,盡早實現轉型升級,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爭取主動。 謝娟娟:企業不應該僅僅針對某一單項政策的變化采取應對措施,而應該觀察政策變化所反映的長期趨勢,順勢而為。在短期過渡期內,受加工貿易政策影響較大的企業可以通過調整自身的行為將負面影響降到較小。比如企業可采用深加工結轉模式降低保證金負擔,還可以通過優化物流管理、降低料件庫存等方式減少計征保證金的數額。有議價能力的企業可以通過協商調整產品價格,將部分政策損失轉移給上、下游企業。企業也可以考慮將相關生產環節轉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區,因為中西部地區貿易政策更加優惠,企業綜合運行成本也較東部地區要低。六安繡花廠 |
【關閉】 |